News & Press
新闻资讯
新闻中心

宁波全力助推先进智造新高地建设

来源: 时间:2022-06-21 15:19:25 浏览次数:

宁波爱柯迪5G工厂内,压铸件实现全自动生产。(王鹏 摄)

宁波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的奋斗目标,将“建设先进智造新高地”作为加快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十大任务之一。

制造服务业,一头连着服务业,一头牵着制造业,是宁波从制造大市迈向制造强市不可或缺的战略性、引领性、基础性工程,也是我市制造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掣肘。

市政协瞄准“制造服务业供给”这一关键因素,将“优化制造服务业供给 助推先进智造新高地建设”作为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的协商课题。6月14日下午,市政协十六届二次常委会会议举行,就这一主题展开专题协商。五位政协委员代表五个课题组,从制造服务业主体培育、产研融合服务、数字服务、检验检测服务、产业投资引导服务等五个方面作大会发言。盘点家底数据详实、分析问题切中要害、提出对策具体管用,委员们的发言紧密结合宁波实际,对我市培育壮大制造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跃迁、实现服务业弯道超车、提升大都市发展能级“贡献”了一个个真知灼见。

■强化服务主体培育 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我市的制造服务业主体总体层次不高、影响不大。具体表现为三个‘不够’: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不够多、重点领域的主体不够强、企业成长性和创新性不够高……”

只有高质量的服务主体,才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从而有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我市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提供有力支撑。第一课题组聚焦的正是服务主体培育问题,代表课题组发言的吴伟强委员借助PPT,用图表形象直观地“亮明”我市制造服务业的“家底”。

课题组在“摸底”中发现,我市入围2021年中国服务业500强的制造服务业企业15家,数量为上海的1/3、深圳的1/2、杭州的3/5,没有千亿级企业,更缺乏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

吴伟强委员在发言中说,我市的制造服务业主体除“家底不够厚实”外,还存在部分事业编性质服务主体机制不活、竞争力不强和支撑主体发展的人才不足、政策不健全等问题。

制造业要高质量发展,制造服务业主体这块“短板”必须补上。

“瞄准总部企业,外引内培两手‘都要硬’。”课题组支招,靶向引进各类500强的平台型、功能型总部及百亿以上重大项目。实施总部企业动态认定机制,鼓励企业做大本地总部功能,推动研发总部向甬江科创区集聚。

课题组认为,要促进梯度培育,支持“个转企、企上规、规改股、股上市”,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甬股交培育范围。促进潜力释放,建立潜力企业培育库,设立科技、软件等产业专项投资基金,培育一批“隐形冠军”“瞪羚”“独角兽”企业。

做大做强制造服务业主体,推动要素资源优化整合是一条务实有效的路径。课题组建议,“支持强强联合,设立制造服务业兼并重组专项资金,通过财政贴息、信贷补助等方式支持本地骨干企业采取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要支持协同发展,鼓励科技研发、检验检测认证等领域的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中试公共服务平台、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等共建共享平台,培育一批集战略咨询、管理优化、方案解决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课题组还建议,通过加强分类指引、全面支持创新、强化协同管理,激发事业编性质服务主体动力活力。在完善政策支撑体系的同时,实施制造服务业领军人才引育工程,赋予龙头企业、产研院更大的引才认定自主权,更有效地加强产学联动。

■强化产研融合服务 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

“宁波要加快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产业创新需求,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但宁波的产研融合面临供给侧成果不足、转化端机制不畅、环境端服务不够这样‘三个不’的难题。”

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创新是关键。第二课题组研究的方向是如何通过强化产研融合服务,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代表课题组发言的谭维定委员充满激情的表述,将大家的思绪从服务主体拉回到“创新能力”。

高校和研究院是创新供给的重要源头,但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高校为产而研的动力不足,而研究院为产而研的效能不足。在转化侧,课题组发现主要问题是机制不畅,“上海有10861名技术经纪人,宁波只有640余名。此外,我市对成果转化的中间人激励机制力度不够。”谭维定委员指着PPT上的图表说。如此差距,参会人员还是颇感意外。

课题组在调研中还发现,我市产研融合的对接服务不够。中小企业的有效需求缺失专业服务,大量中小企业寻求技术供给时往往陷入“找不准、用不起、靠不住”的困境。

产研“两张皮”,如何“合二为一”?“从策源力、转化力、生态张力上提三点建议。”第二课题组提出用“三个力”来破解“三个不足”,让人充满期待。

“首先,要提升制造业研发创新成果供给策源力。引导高校产研创新合作,建议在支持高校建设运行、科研经费拨付等方面,突出产业创新服务的目标要求,强化成果转化率、产学研合同数、产业化成效等指标考核,激发高校人才服务产业创新的积极性。”谭维定委员说,鼓励事业单位性质的产业技术研究院按照“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运作,建立市场化的人才聘用、激励和流动机制,充分激发研究院的创新动力、科技孵化、企业服务等自我造血功能。此外,支持骨干企业建设独立法人的研究院或与院所联合共建研究院、实验室,面向行业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提供技术研发服务。

如何提升创新成果转化力?课题组认为,要壮大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机构和人才队伍,推动高校和研究院设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专职部门,同时加大市场化、社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引培力度。

提升产研融合,服务生态是重要支撑。课题组建议开展科技创新大体检试点行动,搭建科技体检专家、技术经纪人和服务机构动态管理平台,采用“政府买方、企业买药”的办法,分类分行业开展企业科技大体检试点行动,帮企业“把好脉”“开好方”,让企业“抓好药”,释放科技服务市场规模。

■强化数字服务 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

数字赋能,是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路径。

第三课题组深度聚焦这一问题。他们在调研中发现,宁波数字服务在支撑制造业数字化发展上贡献不小,但我市数字服务业存在有效供给不充分、服务能力不够强、应用生态不够健全等问题。

“99家市级及以上数字服务公司2021年度平均营收不足1亿元。市级服务机构里,以软性服务为主的企业数量仅占1/3、营收仅占1/8,且以提供生产执行、经营管理类工业软件或提供数字化项目解决方案为主。数字服务的人才短缺也非常突出,综合性、复合型人才,软件研发类人才需求缺口较大。”代表课题组发言的毛磊委员既是企业家,也是科学家,他的发言结合自己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的所感所想,引发参会人员的共鸣。

围绕主体培育、服务提升和生态营造,第三课题组提出针对性建议。

“首先要做强数字服务业引培支撑体系。”毛磊委员说,要加强招引全国优秀数字服务商,围绕5G及下一代网络技术、空天信息、算力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引进一批潜在的战略合作者。尤其要瞄准全国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平台等领域,引进1家至2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龙头企业在宁波落地研发型、服务型总部。支持本地服务商做大做强,鼓励宁波细分领域龙头制造业企业剥离数字服务业务板块,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发展,积极面向本地中小企业开展服务。此外,培育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在宁波逐步汇聚一批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优质服务资源,繁荣本地工业互联网生态。

数字赋能,健全数字化转型全过程服务体系极为关键。课题组认为,数字化转型,企业自己想做和有条件做缺一不可。因此,加强企业培训宣导和建立数字化改造服务资源池刻不容缓。“加强面向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的各类培训辅导,尤其是面向企业‘一把手’的高层级培训宣导,提高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生动力和能力。”毛磊委员在发言中说,聚焦数字化改造的重点细分行业,评估服务商的综合能力,建立数字化改造服务资源池。

课题组还建议,通过畅通数字化供需服务渠道、加强标杆示范服务带动、构筑创新人才培育梯队,营造数字服务发展生态体系。

■强化检验检测服务 优化制造业供给质量

检验检测行业是提升产品竞争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技术支撑。第四课题组聚焦的是这一领域。

“截至2021年底,我市共有取得资质认定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315家,从业人员1.29万人,基本满足90%传统产业和60%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但对照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目标定位,我市的检验检测机构和行业发展还存在问题短板。”代表课题组发言的潘玲娜委员说,课题组在调研阶段发现,规模规划不够优。相比深圳、苏州,我市检测机构只有这两个城市的2/3,仪器设备数量不到六成,人员仅为70%。

“服务支撑不够强。我市现有检验检测机构中,90%是为检测而检测,没有延伸到新产品研发、标准制订、检验方法研究等前端领域,对制造业发展缺乏有效贡献度。此外,虽然我市传统产业大类已基本实现检测能力的全覆盖,但部分细分领域如金属软管、海底电缆以及家电材料耐腐蚀性、纺织服装特殊功能性等个性化参数方面尚存空白地带,导致企业‘送检难’。”

课题组认为,我市检测服务业在强化顶层设计、优化规划布局和强化要素保障、完善政策体系的前提下,要对接发展需求、提升服务能力,并针对性开出“药方”。

要“点对点”打造服务平台。面向优势产业,加大高端机构引进力度,加快形成“1+N”的架构(即每个领域培育引进1个头部检验检测企业,下设N个分专业)。

要“线连线”推动服务拓面。在新兴产业领域,筛选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发展前景好、检验标准尚不完善的产业,加大‘产学研检’一体化合作力度,构建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积极开展检测机构转型培育试点,从提供第三方检验报告向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延伸。

课题组还认为,要整合我市检测资源,通过“多合一”来有效提升服务能力。“全面整合服务传统产业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以及通过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检测实验室,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减少政府重复性投入建设,发挥高端仪器使用价值,实现资源集成化、效能最大化。”潘玲娜委员说。

■强化基金引导服务 增强制造业发展活力

“这两组数字,说明我市政府投资基金为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提供的资本支撑力不足。第一组是规模,截至目前,我市三大基金财政出资25.6亿元,加上社会资本基金总规模约150亿元,与深圳、武汉等城市千亿级基金规模相比,差距明显;第二组是投资企业数量,截至今年5月底,三大政府投资基金共投资宁波市275家制造业企业,相对于全市11万多家制造业企业,数量和金额明显偏低。”

第五课题组聚焦的是政府投资基金。政府投资基金在服务制造业企业发展壮大和产业培育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是我市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有力的资本支撑。华秀萍委员代表第五课题组发言,一上场,她便亮出这两组数据。

“我市政府投资基金发展存在机制不活、规模不大、联动不足、扶持不够等不足。其中,体制机制不活是最主要最重要的问题。”华秀萍委员开始条分缕析,体制机制不活首先表现在管理分散。目前,我市三大政府投资基金分别由三个基金管理机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源分散、相互竞争等问题。其次,投决机制不灵活。相比市场化基金,政府投资基金决策程序太长太慢。同时,激励机制也不够市场化。目前,我市政府投资基金由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管理,员工薪酬远低于市场化基金的行业平均水平,不可避免地造成动力不足、人才流失等问题。

“目前政府投资基金规模不大,说明发挥的作用不大,但也意味着潜力非常大。”华秀萍话锋一转,“只要实事求是分析不足,迎头赶上,相信政府投资基金对我市制造业发展将起到极大助推作用。”

“要优化运作机制,参照社会化的风险投资基金管理方式来优化政府投资基金运作机制。”华秀萍委员在发言中说,同时优化投决机制。采用分级授权模式,区分一般项目和重大项目,一般项目由基金管理公司采取市场化方式自主决策,重大项目报市投委会后执行。

优化激励机制、管理机制和建立容错机制也要齐头并进,将全市各类产业发展基金进行有效整合,提高投资效率。同时,加快研究出台创业失败认定及宽容失败的相关政策文件。

课题组认为,扩大基金规模势在必行。“在加大政府注资的同时,拓宽募资渠道。加强与区(县、市)联动,鼓励区(县、市)财政资金注资市级政府投资基金。创新资金来源,如研究发债募集资金设立基金等。同时,千方百计通过撬动社会资本、吸引金融资本参与政府投资母基金,使基金规模逐级放大。通过与社会资本成立子基金,放大政府投资基金规模,实现由纯财政出资的政府投资基金转变为由政府资金、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共同组成的政府性引导基金。”华秀萍委员说。

课题组还建议,要加强各方联动,“加强政府部门联动,加强与市场机构联动,加强国际国内联动,形成合力。”

“制造服务业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提质增效的‘助推器’。只有服务业的强劲助推、有效牵引,制造业才能破茧重生、凤凰涅槃。”市政协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常委会会议就制造服务业分析了问题、提出了建议,接下来,市政协和广大政协委员将继续在凝心聚力上下功夫、在精准建言上见真章、在身体力行上作表率,以实际行动助推先进智造新高地建设。”

本届政协首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开门红”的背后

市政协十六届二次常委会会议,是市十六届政协的首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围绕“优化制造服务业供给”进行了专题协商,委员的大会发言博得“满堂彩”,满满干货,让参会者深受启发。

专题议政赢得“开门红”,前提是选题“准”。近些年来,市政协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宁波的产业特色出发,从政协所能做起,找准小切口,建言大问题。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的奋斗目标,并将其摆在“六个之都”之首,作为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产业之基、重中之重。市政协将这次常委会会议靶向聚焦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的战略任务,量身定制选择“优化制造服务业供给”这一课题,充分体现市政协急党政之所需、顾大局之所求的使命担当。

专题议政赢得“开门红”,背后是调研“深”。4月份以来,市政协组织40多位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赴高新区、江北、鄞州、镇海、慈溪、余姚等地,深入100多家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开展调研,3000多家制造业企业参与问卷调查,更真实、更全面反映了需求端企业的所思所想。

专题议政赢得“开门红”,关键是说得“对”。5份调研报告分别围绕制造服务业主体培育、产研融合服务、数字服务、检验检测服务、产业投资引导服务五个方面,在扎实调研、系统思考基础上,用事实说话、用数字说话、用图表说话,直观明了,一目了然。分析问题切中要害,提出的意见建议有新意、有分量、务实具体,体现了专门协商机构“专”的特色和水准。

业务咨询   More >>

业务咨询电话:0574-27890904

Copyright©宁波海曙信恒新市场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009964号-1      隐私政策